關於我自己

到底「旅行,是為了要回家」或是「回家,是為了再旅行」呢? 在思索這個問題前,只希望將那些旅行當中點點滴滴的心情化為文字,那就是這個BOLG存在的意義了

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緬甸仰光(Mynmar Yangoon)

為什麼要去緬甸?

今年初家裡收到一份風景月曆,翻開第一張就是仰光大金塔,一開始我以為那是泰國某個廟,但後來才知道那是仰光的Shwedagon Pagoda。緬甸的仰光大金塔與柬埔寨的吳哥和印尼的婆羅浮屠塔並列為「東南亞三大佛教古蹟」。


當時不覺得一定要去緬甸朝聖,但因為有別於其他中南半島的佛教建築,緬甸佛塔的建築很有特別的風格,所以我只是幻想著如果那天可以實際看到大金塔的話,那感覺應該蠻美妙的。

就這樣今年幾乎一整年,每天無時無刻,只要在家,都會看到這張月曆的風景,有點不可不可置信,在10月份的某天清晨,我在仰光的最後一天,我才忽然驚覺我已經真正親眼看到了仰光大金塔。

1988年8月16日,第一次從英國牛津返回仰光的翁山蘇姬,就是在仰光大金塔前,發表了第一次公開對緬甸群眾演講,因為受到廣大群眾和僧侶的支持,種下日後軍政府對其軟禁的原因之一。

電影「The Lady」中,當翁山蘇姬穿過人群,因為這是她的第一次公開演講,她感到有點緊張,但再英國籍丈夫Michael幫她打氣後,隨即她即緩步轉身走上台,而台下已聚集了無數的群眾和飛舞的緬甸國旗和國際佛教旗。導演盧貝松這個無懈可擊的鏡頭轉換的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難道是當時的緬甸國旗太像中華民國的國旗嗎?)

2013年中華民國國慶日的隔天,我在仰光。這裡已經看不到原本很像青天白日滿地紅的緬甸國旗,在2010年緬甸國旗就已經換成了黃紅綠三線加白星,分別象徵著團結、和平、勇敢、聯邦永恆不墜。

清晨的5點起床,我一個人搭了公車前往仰光大金塔。

緬甸的公車都沒有阿拉伯數字,所以我也不知道哪一台可以到仰光大金塔,但心中倒是沒有太多不安,因為我知道大金塔是不但是每個緬甸佛教徒心目中的聖地,也是仰光的一個大地標,所以問了隨車的人:「Shwedagon?」第一台司機搖搖頭,第二台就示意我可以上車。

再來談談「The Lady」這部電影吧,電影中的幾個關於音樂的畫面一樣令人省思。

有一幕是剛結束絕食抗議的翁山蘇姬,在被軟禁的家中彈起了鋼琴曲,指尖底下流出的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音符,那是帕海貝爾的「卡農」。而在屋子外面看守的士兵,聽到屋子內有聲音,因為軍政府底下的軍人水準皆不高,大都未受教化,因此非常吃驚,紛紛舉起槍,並問:「那是甚麼聲音?」
翁山蘇姬的英國籍老公Michael當時也在戶外,他神情自若的抽著香菸,輕鬆地對緬甸士兵說:「It’s called Music.」其中一個士兵露出了短暫的笑容,並回到了自己的崗位。

而在另外一幕,翁山蘇姬的大兒子Alexender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代替因被軟禁而無法親自前來領諾貝爾和平獎的母親時,Alexender致詞完畢後,會場同樣響起了音樂,一樣仍是帕海貝爾的「卡農」。同時在地球的另一端,被軟禁在仰光大學路54號住所的翁山蘇姬一面聽著現場廣播,一面流著淚打開鋼琴,跟著一起合奏「卡農」。

屋外的另外一組輪值緬甸士兵,聽到屋內的鋼琴聲,又是一陣騷動,問:「這是甚麼聲音?」
這次回答的不是Michael,而是當初聽過Michael解釋的緬甸士兵,他一邊抽著煙,一邊若有所思說著:「Music」。

緬甸軍政府已在2010年結束了對翁山蘇姬長達15年的軟禁,翁山蘇姬在2012年順利當選國會議員,現在正準備排除困難朝緬甸總統邁進。這次她努力要向緬甸群眾呈現的不是「Music」,而是「Democracy」。

「揮別40多年,緬甸將再度舉派佳麗參加2013年環球小姐大賽。」來緬甸之前,一則新聞顯示了這個中南半島的最後一塊未開化之地,正努力揮別過去幾十年的陰霾,積極展開雙臂,走向全球化的懷抱。

市區的公車到大金塔並不是太久,15分鐘後,看到車上的虔誠的婦人合掌朝著外面膜拜,我知道那是大金塔到了。

大金塔一如我在月曆和電影中所見的相同,金碧輝煌的閃爍著,依然守護著仰光的天空。這裡是我來緬甸的最初原因之一,在緬甸繞了一小圈,我又回到了仰光,仰光是我抵達緬甸的第一個城市,確同時也是我在緬甸的最後一個城市。和佛教徒一樣,我以順時鐘方向一遍遍慢慢的繞著大金塔,最後從6點待到10點,不知不覺,在這裡的時間竟然過了4個小時。

Lonely Planet說Shwedagon Pagoda是仰光的必遊景點。

一點都沒錯。

如果你需為一個理由來仰光旅遊,毫無疑問,那就是這裡了。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越南-胡志明(Vietnam-Ho Chi Minh City)


一如在菲律賓可看到從前西班牙對殖民地的影響而在越南尋找法國殖民地的影子是一個我想要到胡志明市旅遊的重要原因

胡志明市現今仍有許多重要的建築都是法國人建立的也演變成重要的觀光景點
 
法國人擄掠了殖民地的資源但確為越南人帶來了天主教,在越南的各大城市都可以看的見法國人蓋的天主教堂而胡志明市的聖母教堂,俗稱紅教堂,是一座迷人的法屬殖民地產物建立完成於西元1880至今已130多年之久

教堂前的小廣場上有一座聖母瑪麗亞雕像腳踩著一條象徵著魔鬼的蛇神情莊嚴地著前方的天空

 而在2005這座教堂曾經轟動一時,因為教堂前的聖母雕像居然留下了眼淚因為這個神蹟讓教堂聲名大噪

對身在台灣的我們,看到東南亞殖民地的教堂仍是很新鮮的,但在這裡似乎也可以看到許多來自法國團體遊客他們飛到地球的另一邊看著自己的祖先在200年前來到陌生的國度蓋起和自己國家相似的設計與建築,這種感覺似乎是我們無法體會的

一個法國女人在中央郵局和一個越南職員的對話

Do you speak English? 

Yes.

Do you sell stamps?

Yes.

………

…..

 早年法國人殖民蓋的建築現在確是吸引觀光的一部份

這種感覺有點諷刺
 
 
今日越南離殖民地和戰爭時代已經是那麼遙遠,而開放式的社會主義帶給越南邁巨大的變化,在加速的現代化過程中,今日的越南仍可見那些已往的美麗特色但像大部分東南亞國家現在仍逃脫不了的困境---公務部門的貪污和腐敗依舊
 
越南今後終究會邁向何方仰望天際的聖母是否看得見

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柬埔寨(Cambodia)

法國並不是一個注重殖民地教育的國家
在柬埔寨70年的殖民時間
法國並沒有在當地設立大學
整個國家居然只有一間高中
之後赤棉的執政時期
短短4年確讓整個國家動盪不安
人民處於顛沛流離
數以百萬計的人民死於飢餓與疾病
是柬埔寨歷史上極度黑暗的一刻
國家發展停滯不前,一直到現在都還處於恢復的階段中

距離台灣不過是約4小時的飛行時間
但這裡的生活的確像是另一個遙遠國度
首都金邊的生活水準就算是和鄰國越南和泰國的大城市比較
也有一段顯著的差距

其實 世界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平

在柬埔寨的鄉村裡他們負擔不起一件2美元的T-SHIRT
所以很多小孩子是裸露著上身的
離開了觀光暹粒市區
我們在鄉村道路上
一位婦人帶著兒女
我們把在台灣收集的舊衣送給了他們
但柬埔寨的兒童普遍瘦小
即使我們從臺灣帶來的T-SHIRT太大
婦人還是跟我們說了謝謝


對比鄉村中的那些小孩因為必須在家幫忙農耕而且沒有錢去學校的
在柬埔寨能上學的小孩應該都是很幸福的
但願意在這裡當老師的 我覺的志向應該很偉大
因為該國小學的老師薪水居然僅有70美金一個月
收入可能比TUK TUK 車和觀光區裡的門票檢察員還要少
學校中的小孩子都很喜歡照相
然後看著相機裡的自己和同學
他們就笑的很開懷




 

整個國家在經濟重建與改善人民生活水準仍有很長的一段路
但在孩子燦爛的笑臉中
或許你仍然可以看到柬埔寨未來的希望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泰國(2)(Thailand-Ayutthaya )



出了大城火車站
我一個人租了腳踏車
拿了一張簡略的地圖

車子是破舊的
踏板是遲鈍的
但因為迫不及待的想見到那14世紀的暹羅
心情卻是雀躍的
齒輪變了輕快的

不管是歐洲教堂或是亞洲佛塔
一直很喜歡看宗教遺跡
而在東南亞的佛寺中所供奉的佛
與在臺灣佛的神情是如此地不同

幾天前我依然的搭著同一班火車上下班
看著路上相同的風景
如今忽然換個場景
我在泰國的大馬路上奮力騎著不靈光的腳踏車
努力地閃避著沿途不斷從身旁呼嘯而過的汽車
不知道別人的狀況是怎樣
但我一直喜歡旅行當中這種心境上微妙的變化
唯有如此
我好像才能將自己抽離那種制式的日復一日
就這樣不管目的地是哪裡
我需要的只是出走的過程

幾次來來回回的迷路
努力尋找大城的影子...

終於見到高聳的佛塔和莊嚴的佛像
在無數的遊客身影中
還有我和一輛破腳踏車在差蒙空寺..


雙眼所見的斷垣殘壁帶著歷史的沉重感...

儘管美麗的花朵看來依舊如此燦爛
但是往日繁榮的大城確已不在輝煌



 

泰國(Thailand-Ayutthaya)


我喜歡哈瑪塔寺的這座佛像
而也因為這座佛像
我決定要去一趟阿優塔雅(Ayutthaya)
親眼見到它

和我的想像與期待的是這麼不同
700-800年前所建立的暹羅首都-阿優塔雅
300多年前被緬甸軍隊的攻陷後
如今阿優塔雅已顯得殘破不堪

 
而在規模廣大的馬哈塔寺內
幾乎所有的佛像和建築本體也都已經受到嚴重的破壞
但再進入寺中時 往右邊的區塊走不久後
就可以看到這個被砍下來的佛頭

也許歷經了久遠的年代
如今佛頭已被樹根所環繞
孤孤單單的座落在牆角下離地20CM的地方
每天看著絡繹不絕的遊客進進出出寺院

雖然緬甸和暹羅一樣
都是信仰上座部佛教
但緬甸軍隊進入了大城後一樣殺紅了眼
仍然無情地破壞了大部分的佛寺建築
甚至佛像也慘遭斷頭的命運

如今事過境遷
當年的蠻天燒殺搶戮
今日已換了一番光景
阿優塔雅也已列入聯合國的世界遺產

 
但不若高棉的吳哥神像始終無言的微笑
這個暹邏佛頭的表情看起來依然很複雜

寬厚的嘴唇
受壓的眼瞼
劃傷的臉頰
竟有出一種令注視者無法平靜的感覺

即使走出哈瑪塔寺後
不知道為什麼
有種遺憾與感傷仍然揮之不去...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帛琉(PAULAU)


帛琉是二次世界大戰中
美軍和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的重要戰場之一
兩年前HBO的太平洋戰爭影集中所介紹的貝里琉戰役

故事場景就是發生帛琉南邊的貝里硫島
 
而這艘正是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的補給船
船身目測大概10米左右
據說是因為船身被美軍擊中而以90度的角度沉落於海底

當天在這艘船上面浮潛時
或是因為已經暈船的關係
在水裡感覺有點透不過氣
 忽然有一種很窒息的感覺
 讓我不想要再靠近這艘船
 
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打算採取跳島戰略拿下貝里硫島以做為進攻菲律賓的基地
但是島上頑強抵抗的日軍成功牽制了原本以為可以輕鬆進攻下這個小島的美軍

戰爭結束後 美國也才發現也許這場戰爭或許是沒有必要的
但是兩方的陣亡人數在這個島上統計數字已超過一萬人
 
到底戰爭究竟是為了什麼?
 
六十年後的今日
怡然自得的熱帶魚不停地穿梭在長滿珊瑚的船身殘骸
悠遊於這片美麗的海洋之中
和我一樣 這些魚兒永遠也不會理解戰爭到底是為了甚麼...

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安道爾(Andorra)

其實跟大家一樣。

再還沒來過西班牙之前,我也跟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安道爾(Andorra)這個國家到底在哪?
就好像現在問你東加共和國或是庫克群島是在世界上的哪個地方?我想若不是地理小天才,這也不是那麼普遍簡單可以回答出來的問題。(好吧!或許有人在國中時,曾是班上的地理小老師。)

那麼試著翻開地圖看看吧。

歐洲大陸緊鄰大西洋的一邊,過了法國之後,陸地忽然又寬廣地延展了開來,這就是伊比利半島。而在這個半島上,除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外,還有一個國家就安道爾大公國(Andorra)。伊比利半島和歐洲大陸之間有一道天然屏障,而同時也是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庇里牛斯山(Pyrenees),而安道爾就隱身在這兩國的中間。

在準備要去西班牙時,看了一些資料後,發現了這個距離西班牙Barcelona三個半小時車程的歐洲小國,而老實說,我之所以會想來這個國家當初的動機,單純只是因為又可以多到一個國家而已,畢竟,像安道爾這種小國家其實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去過的(得意~)

在這個GOOGLE地圖若是不放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很容易錯過的國家,要怎樣在觀光業鼎盛且各有千秋的歐洲列強中生存下去呢? 小國家就是要懂得利用自己的地理優勢,沒有特別優勢也還是要想辦法吸引遊客來(最常見的手法是免稅和開賭場),如果你上網搜尋資料,不外乎地可以找到一些資料關於安道爾是一個歐洲的滑雪勝地或是歐洲的免稅天堂。其實沒錯,而事實上如果你覺得這只是一個滑雪和購物的地方而已,其他就沒什麼,那似乎也未必,我自己就覺得此地的石造建築也很有特色(雖然在Barcelona以北就開始有很多這種石造的房子)

在市中心有一區叫做「Barri Antic(也就是舊城區),這一區地中世紀風情非常迷人,走在卵石鋪的石路面上穿梭在宜人的巷弄中,心中感覺好似有點那麼不真實,一天之前,我還在台北,但此刻,儘管頭腦仍因時差而感到昏沉,但此刻的景緻提醒了我,我正身處於的地方,已是我魂牽夢縈的---歐洲。


Andorra有一條主要街道,這條街道的兩旁都是商店,主要是電器店和服飾店。因為正值二月份大減價的尾聲,許多商店的玻璃上也仍貼著rebaixes(減價的加泰隆尼亞語安道爾的官方語言是加泰隆尼亞語,雖然居民大多也會說一些西班牙語和法語。)
二月正是滑雪旺季,在安道爾一路上有不少歐洲遊客都是穿著滑雪裝備,而我穿著從臺灣穿來的登山外套,在此顯得有點格格不入。搭纜車上滑雪場一個人要16歐元,因為我們不打算滑雪,我也看過了滑雪場的景色,所以放棄了搭纜車上去滑雪場。
位處於庇里牛斯山脈安道爾這個國家平均海拔高度是1050M首都Andorra la Vella也是歐洲最高的首都所在地,這個國家不乏美麗的山景,當然也不缺步道,而有一條簡單步道就開在附近的山上,這裡也是可以俯瞰整個城市,而遠眺當然也是庇里牛斯山。二月下旬,儘管有陽光,但空氣仍是冷冽的,但來往的當地人熱情地打招呼:Bon dia.」,按下照相機地同時,也不忘記按下心中的快門,我試著努力記下迷人的庇里牛斯山景致。

這些年來的旅行讓我深深體認到,在一段旅程中之中,往往最美麗的不是旅遊書上寫的風景,而是一個陌生人的微笑或是一段友好的交流。

在安道爾參觀舊城區最古老的教堂的Esglesia de Sant Esteve(建於12世紀),有對母子在我們後面進來,婦人給了我的一個微笑,拿了東西要給我,同時說著些我不知道是西班牙語還是加泰隆尼亞語的語言,待我意會過來時,手裡已多了一張基督的肖像卡。我回答:Gracias(謝謝)」,婦人又接著給了我一個微笑說:Adiós(再見)」,婦人和她小孩消失在門後,而教堂也恢復到先前的一片寂靜,如果可以說更多的西班牙語就好了我是這樣想著。

看著現在桌面上從歐洲12世紀教堂帶回來的這張紀念品,我想我仍然好喜歡這種旅行當中這些點點滴滴的不期而遇,不管是人是事情,從規畫旅程的那一刻開始,自助旅行就已經給了我一份期待和未知,再這面對麻痺的日常生活,到遠方去旅行對我來說一種需要的,也因為沉迷於這份感覺深深無法自拔。

所以關於旅行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吧。我想。